
9月19日至10月7日,从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成都,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希夏邦马峰海拔近6000米的区域,成都理工大学堆积地质研讨院古生态世界研讨中心主任苏涛研讨员和小组成员一道,履行第2次青藏高原归纳科学考察研讨(以下简称“第2次青藏科考”)“巅峰任务2023”古生物科考任务。
奔走风尘,他们要寻觅一位“老朋友”。这种名为“高山栎”的植物化石,60年前也曾在希夏邦马峰被科考队员发现,我国科学家初次将此作为古植物实践依据,证明了青藏高原结构隆升的存在。
其时,这一发现在学术界产生了激烈反响,但由于其时条件的约束,化石产出的详细层位以及地质年代等重要细节没有厘清。以第2次青藏科考为要害,一行人再次动身,寻觅高山栎。
1964年,我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的砂岩中发现了高山栎化石。化石上,长长的椭圆形叶片,叶柄、叶脉清晰可见。小小的化石穿越韶光,成为陈旧的“信使”,书写百万年间的“故事”——高山栎是一类常绿乔木或灌木,现在大多生长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在此期间,化石产地有或许发生了激烈隆升。气候酷寒、寸草不生的当地,从前或许绿树成荫。
谈起当年的发现,苏涛用了一种严肃的口气:“能够说,这一发现创始了国内使用植物化石定量重建青藏高原古海拔的先河,敞开了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改变影响的研讨。”
而对其的知道远未完毕。苏涛自己就曾两度来到希夏邦马峰,跟随长辈们的脚印。
“咱们想找到高山栎化石的详细层位,确认其精确地质年代,还期望能够寻觅到更多古生物化石。”苏涛介绍,当年,由于技能条件等的约束,对高山栎类化石的判定有待持续深化,对现代高山栎笔直散布规模知道也不全面。
青藏高原是地质时期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纽带。2017年,第2次青藏科考真实开端发动。苏涛作为一同负责人承当了第2次青藏科考专题“生物与高原隆升协同演化”,并担任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巅峰任务”古生物科考小组组长。
此次户外科考共有来自成都理工大学、我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我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讨所的14名队员参与,还得到了我国西藏登山队的大力协助。
谈到为何要一次次动身,苏涛解说,经过研讨希夏邦马峰等极高海拔区域的古生物化石,能了解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改变进程,“这能让咱们知道如今的生物多样性格式成因,然后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猜测作业供给重要的地质学依据。”
2021年,还在我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业的苏涛就曾依据记载,和科考队员一同再次找到高山栎化石的发现点位,但其时由于气候转差,进一步的科考不得不中止。要想确认高山栎化石的详细层位,确认其精确地质年代,还需要实地寻觅更多依据来支撑。“希夏邦马”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气候酷寒、气候恶劣多变”。这次,虽然9月19日就已动身,10月2日,苏涛和队员们才真实上山。此前的十多天里,他们在较低海拔的区域休养生息,为从平原到高原的身体留下喘息和习惯时刻。
抵达海拔5600米的营地,科考小组先搭起帐子,睡了一晚。在如此高的海拔上,睡觉变成了一种奢华,哪怕已有屡次高原户外作业的经历,苏涛仍是感到头痛欲裂。但上山一次不简单,第二天是可贵的晴天,他们立刻整装动身。
从营地到发现高山栎的地址大概有3公里的旅程,但由于缺氧、爬坡上坎,单程要消耗3个小时。来到着的岩层之上,依据科学估测寻觅化石层位,苏涛和科考队员会在或许的层位拿着地质锤细心击打、找寻。
科考队员对怎么样找到化石了然于胸。比方,砾岩里边找不到精巧的化石,由于它们堆积很快,不利于化石保存;粉砂岩是粉末状,堆积得比较慢,因而保存化石更简单……
“在脑力作业开端之前,这是一份劳动密集型作业。”苏涛自嘲。和“扫雷”游戏相似,队员们一字排开,东西碰击石块时,宣布“叮叮当当”的响声,是近6000米海拔上稀有的“交响乐”。
和60年前的长辈不同的是,他们有了新装备、新方法。凭借无人机、微型CT、荧光显微镜等,经过计算机成像建模,化石的形状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辛苦没有白搭。科考队员们再次发现了高山栎化石,其详细层位得以清晰,有望为知道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质时期的生物多样性相貌及其气候和抬升前史供给要害依据。除了高山栎化石,这次科考也有其他的收成:鱼、蕨类、云杉等很多生物化石标本。
奋战了4天后,苏涛和队员们一同回到成都,下一步,这批宝贵的化石资料将被整理成研讨成果正式宣布。
苏涛说,自己和小组成员还会再上希夏邦马峰。他们要在这座8000米级顶峰做更体系、更大规模的查找,力求更全面地叙述百万年前的“故事”。
上一篇:发动机-太平洋汽车